-
所在地区:Bilbao ( 发布时间:2025-11-08 13:55 )
-
信息内容:华纳兄弟娱乐公司
华纳兄弟影业
正式商业徽标,于2023年启用
公司类型
特拉华州法公司
成立
1923年4月4日 [1]
创办人
阿尔伯特·华纳
哈里·华纳
山姆·华纳
杰克·华纳 代表人物 安·萨尔诺夫
(CEO) 总部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伯班克华纳兄弟4000大道
业务范围
全世界
产业
娱乐业
产品
电影、电视节目、游戏
营业额
▲$129.92亿美元(2015)
息税前利润
▲$14.16亿美元(2015)
母公司
独立
(1923–1967)
华纳兄弟-七艺
(1967–1969)
金尼国家公司
(1969–1972)
华纳通讯
(1972–1990)
时代华纳
(1990–2001;2003-2018)
美国在线时代华纳
(2001–2003)
华纳媒体
(2018-2022)
华纳兄弟探索
(2022-至今) 网站 www.warnerbros.com华纳兄弟娱乐公司(英语:Warner Bros. Entertainment, Inc.),或简称华纳兄弟(英语:Warner Bros.)是全世界及美国最大的电影和电视娱乐制作公司之一,目前隶属于华纳兄弟探索。总部分别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伯班克以及纽约市。
华纳兄弟包括几大子公司,包括华纳兄弟影业、华纳兄弟制片厂、华纳兄弟电视公司、华纳兄弟动画、华纳兄弟游戏、DC漫画、和CW电视网。华纳兄弟也是美国电影协会的成员之一。
华纳兄弟成立于1918年,是好莱坞历史第三悠久的电影公司,前两家为环球影业和派拉蒙电影公司,均成立于1912年。华纳兄弟于2005年和传奇影业达成合作协议,2013年,传奇影业表态认为华纳兄弟对《环太平洋》的宣传得不够好,结果导致华纳兄弟与传奇影业解约。传奇影业于2014年开始和环球影业合作,2016年被万达集团收购后开始恢复部分与华纳兄弟的合作,但由于华纳在2020年底因冠状病毒病疫情在未告知任何电影制作人员的情况下,将2021年的电影全部转为院线流媒体同步上映,而导致传奇影业再度与华纳兄弟解约。
影业发展创立阶段(1903-1925)
五分钱电影院是20世纪最早期的电影院型态,华纳四兄弟即是从经营五分钱电影院起家。
华纳兄弟娱乐公司的公司名称是为了纪念其四位创始人。这四位犹太裔兄弟随着父亲班哲明·华纳,从俄罗斯帝国统治下的波兰移民到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再先后搬迁到加拿大安大略伦敦、俄亥俄州扬斯敦,包括哈利·华纳(1881-1958)、亚伯特·华纳(1883-1967)、山姆·华纳(1887-1927)及杰克·华纳(1892-1978)。三位哥哥从1903年开始从事电影放映生意,并且买下了一台放映机,在宾西法尼亚州和俄亥俄州的一些煤矿业城镇播放电影。在1903年,他们建立了他们的第一家五分钱电影院,名为The Cascade,位于宾西法尼亚的纽卡索。(原来的电影院现在仍然保留了下来,作为纽卡索发展中的市中心的标志性建筑而被修复,希望吸引到更多游客)。[2]到1904年,华纳兄弟成立了以匹兹堡为总部的Duquesne Amusement & Supply Company(华纳兄弟影业公司的前身)发行电影。[2]几年内,电影发行业务发展到了四个州。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们开始尝试制作电影, 并在1918年在好莱坞日落大道成立了华纳兄弟片厂。山姆和杰克·华纳负责制作电影,而哈利和亚伯特处理在纽约的财务和发行事宜。在1923年4月4日,在获得银行家Motley Flint的资助下,上述机构正式合并为华纳兄弟影业公司(Warner Brothers Pictures, Incorporated)。[3]
公司的第一笔重要交易,是从剧作家大卫·贝拉斯科手上获得了Avery Hopwood在1919年出版的百老汇音乐剧《淘金女郎》(The Gold Diggers)的改编权。然而真正让华纳兄弟小有名气的是一条叫铃叮叮(Rin Tin Tin)的狗,[4]它是被一位美国士兵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从法国带回来的。[5]这位狗演员在当时很有名气,从1922年开始,领衔主演了10多部电影。杰克·华纳支付铃叮叮每周1,000美元的酬劳,铃叮叮对当时尚缺乏电影制作经验和实力的华纳兄弟公司初期发展上功不可没。[4]而发掘铃叮叮的制片戴洛·萨奴克(Darryl F. Zanuck)也水涨船高,[6]成为1928年到1933年期间,杰克·华纳的左右手,与华纳公司的首席执行制片。[7]接下来,恩斯特·刘别谦成为华纳公司的主要导演。[8]另一制片Harry Rapf离开华纳公司,替米高梅公司工作。[9]
尽管获得狗明星铃叮叮与著名导演刘别谦,华纳兄弟仍没有具有票房吸引力的明星演员。[10]因此山姆与杰克·华纳签下百老汇演员约翰·巴里摩尔(John Barrymore),在1924年的《Beau Brummell》中担任主要演员。[10]由于这部片在票房上非常成功,哈利·华纳决定跟巴里摩签署长期合约;[11]《Beau Brummell》与刘别谦的《结婚集团》(The Marriage Circle)都被纽约时报将选为1924年十大佳片之一。[11]到了1924年,华纳兄弟已成为好莱坞最为成功的片商之一,[11]但仍无法与当时规模最大的三家片商相比,包含:第一国家电影公司(First National Pictures, Inc.)、派拉蒙、米高梅。[12]在1925年,约1,500家独立电影院商在威斯康辛州密尔瓦基召开反抗上述三家大型片商的会议时,哈利·华纳参与会议,会议的对策是共同出资50万美元在报纸刊登广告,[13]哈利·华纳也因此取得与纽约、洛杉矶电影院的合作机会。[13]
随着业务开始兴旺,华纳获得华尔街的财务支持,于1924年从高盛取得贷款。华纳利用这笔金钱收购了维塔格拉夫制片厂(Vitagraph Studios),欲使用其全国发行系统,扩大观众之数目。[13]在1925年,公司亦开展电台事业,在多个主要城市建立电台站,如在洛杉矶的KFWB,推销公司的影片。此外亦出资购买土地,兴建剧院。[14]
有声、彩色、歌舞电影的发轫(1925-1935)华纳兄弟是第一个制作、发行有声电影的公司。在无声电影时期,具规模的戏院在放映电影时,会雇用管弦乐团,以音乐配合画面的演出。在1925年,山姆·华纳开始投入将声音与画面同步放映的技术改良。[15]但哈利·华纳表示反对意见:“谁会想要听到演员开口说话呢?”。[16]到了1926年2月,华纳公司的净值已损失333,413美元。[17]
哈利·华纳最后同意山姆的投资,只要电影的声音只出现配乐的部分。[15]在1925年,华纳公司与长期研发录音与音响技术的西方电器公司签约,成立Vitaphone工作室。[18]在1926年,Vitaphone开始制作电影拷贝的音乐与音效音轨,采用在约翰·巴里摩尔主演的《唐璜》(Don Juan)。华纳公司当时买下纽约曼哈顿的皮卡迪里戏院,改名为华纳戏院,以配合《唐璜》的首映。[19]
在1926年8月6日,《唐璜》在华纳戏院首映。[19]《唐璜》基本上是部无声电影,由华纳公司旗下的Vitaphone工作室,制作8段有配乐的字幕,使用在《唐璜》的片头与插卡字幕。[20]虽然《唐璜》的票房非常好,[21]但票房收入并未达到成本。[21]同年,刘别谦也离开华纳公司,任职于米高梅。[10]到了1927年4月,华纳公司已面临财务危机,[22]西方电器公司也与华纳公司修正Vitaphone的合约,使Vitaphone可以替其他电影公司制作电影声带。[22]
1927年的《爵士乐歌星》,不仅是首部有声电影,也使华纳公司成为大型电影公司,开启30年代的歌舞电影风潮。
在财务危机时期,华纳公司在1927年发行由艾尔·乔森(Al Jolson)主演的《爵士乐歌星》(The Jazz Singer )。《爵士乐歌星》是第一部具有对白与演员歌唱的电影,虽然有对白的部分不长,大部分是配乐,但被视为影史上第一部正式的有声电影。由于山姆·华纳逝世,华纳兄弟们并没有参加《爵士乐歌星》的首映。在山姆·华纳逝世后,杰克·华纳成为制作部门的领导者,[23]但杰克·华纳也因兄长逝世而遭受打击。[24][25]杰克·华纳开始解雇许多员工,[26]其中也包含铃叮叮与道格拉斯·费尔班克斯(Douglas Fairbanks Jr.,原为第一国家电影公司的演员)。[26]
《爵士乐歌星》的成功挽救了华纳公司的财务危机。艾尔·乔森的接下来主演由华纳公司制作的《歌唱傻瓜》(The Singing Fool),也获得票房上的斩获。[27]华纳公司连续发行的有声电影都获得相当高的票房,例如《爵士乐歌星》、《纽约之光》(Lights of New York)、《歌唱傻瓜》、以及The Terror,使华纳公司成为好莱坞的大型电影制作公司。同时,华纳公司也自好莱坞搬出,将总部搬迁到洛杉矶近郊的柏本克市,并建立规模更大的制片厂。[28]华纳公司也并购著名连锁电影院Stanley Corporation。[29]由于Stanley Corporation具有第一国家电影公司(First National Pictures)的1/3股份,等于华纳公司拥有这家大型电影公司的部分股权。[30]华纳公司与另一制片威廉·福克斯(William Fox,二十世纪福斯电影公司的成立者)抢夺第一国家公司的经营权,最后在1928年9月,由华纳公司买下更多股份而获胜。[31][31]杰克·华纳任命戴洛·萨奴克作为第一国家公司的新总经理。[31]
在1929年,华纳公司并购圣路易斯的连锁电影院Skouras Brothers。这家连锁电影院的创立者斯派罗斯·斯库拉斯(Spyros Skouras),成为华纳公司的电影院部门的总经理。在接下来的两年内,斯库拉斯的经营非常的成功。即使美国处在经济大恐慌所造成的经济衰退中,华纳公司的损失降低,甚至有产生利润。
哈利·华纳也并购许多唱片公司,打算成立唱片部门。虽然无法买下Brunswick Records,但华纳公司已经买下许多唱片公司、甚至包含一家平版印刷公司。[31]华纳公司成立唱片部门后,哈利·华纳指派他的儿子路易斯·华纳作为唱片部门的主管。[32]
在1929年,哈利·华纳买下作曲家寇尔·波特(Cole Porter)的歌舞剧《五千万法国人》(Fifty Million Frenchmen)的电影版权。[33]电影经由第一国家电影公司出品,获得巨大的利润。[34]在1928年,华纳公司制作、迈克尔·柯蒂兹执导的《诺亚方舟》(Noah's Ark)大卖,迈克尔·柯蒂兹成为华纳公司的主要导演。[35]原任职于第一国家公司的编剧Mort Blumenstock,也成为华纳公司在纽约的首要编剧。[36]
在1929年,哈利·华纳从二十世纪福斯公司买下第一国家电影公司的剩余1/3股份,获得第一国家电影公司的完全控制权。[31]美国司法部批准这个并购案,条件是第一国家电影公司必须以独立公司的方式继续营业。[37]当经济大恐慌发生时,华纳公司要求与第一国家电影公司合并,同时也将第一国家电影公司迁移至加州伯班克市。美国司法部同意华纳-第一国家电影公司的合并案,同时要求在1938年前,华纳公司体系下的第一国家电影公司仍须每年制作、上映数部电影。
在1929年,杰克·华纳签下61岁的男演员乔治·亚理斯(George Arliss),主演《英宫外史》(Disraeli)。[38]该部片非常卖座,[38]乔治·亚理斯也拿下隔年的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并继续主演华纳公司的9部电影。[38]在1930年,仅管公司营运开始受到经济大恐慌的影响,哈利·华纳在大西洋城兼并更多的电影院。[39]
在1930年6月,资助华纳公司的主要银行家Motley Flint被谋杀。[40]在1931年,美国的观影人数大幅下降,华纳公司开始受到经济大恐慌的波及。[41]华纳公司的该年度损失净值约800万美元,[41]第二年的损失净值则是1,400万美元。[41]在同一年,华纳公司的唱片部门首长路易斯·华纳因病逝世。[40]
在同一时期,华纳公司的首席制片戴洛·萨奴克签下剧作家威尔森·米兹勒(Wilson Mizner)。[42]米兹勒在华纳公司期间,与制片厂老板杰克·华纳的关系处不好,并发现公司不尊重他的创作空间。不过即使如此,他还是成为华纳的重要人物。[42]最后,华纳公司与威尔森·米兹勒的关系改善,甚至投资威尔森·米兹勒经营的餐厅。[42]在1933年4月,威尔森·米兹勒因心脏病逝世。[43]
华纳公司在1928年发行的《纽约之光》,是第一部从头到尾都具有声带的有声电影。这部电影在技术上与票房上的成功,使其他电影公司都舍弃无声电影,投入有声电影的制作。在1929年末,主要的电影公司都只制作有声电影。在1928年,第一国家电影公司行由华纳公司协制的《诺亚方舟》(Noah's Ark)。[44]尽管成本高昂,《诺亚方舟》为公司取得高的获利。[45]在1929年,华纳公司发行第一部完全的有声彩色电影《On with the Show》。同年的彩色电影《百老汇掘金女郎》(Gold Diggers of Broadway),甚至连续映演到1939年。这两部彩色电影的成功,造成彩色电影的风行(如同当年有声电影造成的轰动)。华纳公司在1929年到1931年期间发行多部彩色电影,包含:《演出开始》(The Show of Shows)、《Sally》、《Bright Lights》、《Golden Dawn》、《火焰之歌》(The Song of the Flame)、《Song of the West》、《Hold Everything》、《The Life of the Party》、《Sweet Kitty Bellairs》、《Under A Texas Moon》、《The Bride of the Regiment》、《Viennese Nights》、《Woman Hungry》、《再吻我一次》(Kiss Me Again)、《五千万法国人》(Fifty Million Frenchmen)、《Manhattan Parade》,华纳公司在这段期间拍的电影多为歌舞电影。
由艾洛·佛林、奥利维娅·德哈维兰主演,华纳公司出品的1938年电影《罗宾汉历险记》相当卖座,以特艺彩色技术拍摄。
在30年代中期,观众已对歌舞电影感到厌烦,各大片厂减低歌舞电影的拍摄,改而拍摄喜剧电影。由于观众多把歌舞电影与彩色电影联想在一起,各大片厂因此降低彩色电影的拍摄。而华纳公司与特艺彩色之间有合约,规定至少拍摄两部特艺彩色电影。华纳公司拍摄了两部特艺彩色电影,分别是1932年的《X博士》(Doctor X)、1933年的《神秘蜡像馆》(Mystery of the Wax Museum),都属于神秘电影,是最早以彩色电影拍摄的神秘电影。在1931年,哈利·华纳租借英格兰伦敦的特丁顿制片厂(Teddington Studios)。[46]特丁顿制片厂拍摄的电影多以英国市场为主。[46]Irving Asher则是指派为特丁顿制片厂的首席制片。[46]在1934年,哈利·华纳正式买下特丁顿制片厂。[46]
在1933年2月,华纳公司拍摄的歌舞电影《四十二街》(42nd Street)上映,挽救华纳公司免于破产。[47][48]华纳公司转而继续投资歌舞电影,多由露比·凯勒(Ruby Keeler)、迪克·鲍威尔〔Dick Powell)演出,由巴斯比·伯克利(Busby Berkeley)执导,并取得更多票房收入。[49][50]在1935年,巴斯比·伯克利在酒醉驾车后撞死三个人,暂时暂停演艺事业,使华纳公司收益良多的歌舞电影也暂停拍摄。[51]在1935年末,华纳公司的歌舞电影的票房失利,观众再度对歌舞电影失去兴趣。[49]在同一年,华纳公司制作、艾洛·佛林(Errol Flynn)主演的《铁血船长》(Captain Blood)大卖,于是华纳公司转而拍摄更多艾洛·佛林主演的电影。[52]
写实的黑帮电影(1931-1935)由于歌舞片市场的瓦解,戴洛·萨奴克主导的华纳公司改而拍摄题材、风格较为写实的电影,叙事也较为复杂化,主要是黑帮电影。华纳兄弟从歌舞电影制片厂,变成黑帮电影制片厂[53]华纳公司的第一部黑帮电影是《小凯萨》(Little Caesar),票房非常成功;[54]主演的爱德华·罗宾逊(Edward G. Robinson)随后为华纳公司拍摄许多黑帮电影。[55]华纳公司的第二部黑帮电影则是《人民公敌》(The Public Enemy)[56]主演的詹姆斯·贾克奈(James Cagney)成为华纳公司当年的巨星。[57]这两部黑帮电影的成功,使华纳公司在接下来数年,拍摄更多的黑帮电影。[56]
华纳公司的新黑帮电影《天崖逃亡人》(I Am a Fugitive from a Chain Gang),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由保罗·茂尼(Paul Muni)主演,上映后受到影评的赞扬。[58]保罗·茂尼与爱德华·罗宾逊、詹姆斯·贾克奈都成为华纳公司旗下的黑帮电影明星。[59]但是这些黑帮电影将黑帮份子浪漫化,对都市底层生活的描写负面,也因此引起美国电影管制单位的注目。[60]在1933年1月,《天崖逃亡人》的真实人物因此重新上诉。[61]而Chain Gang监狱的典狱长对华纳公司提出诉讼,认为华纳公司的电影对狱方有错误、过于暴力的描述。[61]华纳公司的下一部电影《扮演上帝的男人》(The Man Who Played God)相当成功,使贝蒂·戴维斯成为新的大明星。[62]
在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并推行一系列提振经济的经济政策,称为新政。[63]由于消费能力的提升,观影人数增加,对各大电影公司产生正面效益。[63]就在同一年,华纳公司的首席制片戴洛·萨奴克辞职。萨奴克辞职的主因是与哈利·华纳之间的争执,他们对于《娃娃脸》(Baby Face)是否要遵守电影制作守则(Production code)而引争执。[64]除此之外,由于经济大萧条的影响,华纳公司减少萨奴克的薪资,[65]虽然新政时期的公司营业起色,但哈利·华纳仍未调涨萨奴克的薪资,也是萨奴克离去的原因。[66]戴洛·萨奴克离去后,与自联美影业辞职的约瑟夫·尚克(Joseph Schenck)加入新成立的二十世纪福斯电影公司。[66]在戴洛·萨奴克辞职的冲击下,哈利·华纳重新调涨公司员工的薪资。[66]
在1933年,华纳公司与报业大亨威廉·伦道夫·赫斯特开始合作关系。[67]赫斯特原本是与米高梅签约,[68]但是米高梅首席制片艾文·索尔伯格(Irving Thalberg)与赫斯特的情妇玛丽昂·戴维斯(Marion Davies)解除片约,赫斯特愤而终止与米高梅的合作关系。[69]华纳公司与赫斯特开始合作,并签下玛丽昂·戴维斯。[67]但是,华纳公司并未因为赫斯特的媒体集团与玛丽昂·戴维斯得到获利。[68]
在1934年,华纳公司损失2,500万美元。[70]其中有50万美元是因年底发生于伯班克片厂的火灾,大火将片厂内珍藏20多年的维塔格拉夫、华纳公司、第一国家的拷贝烧光。[70]在1935年,赫斯特集团改编自莎士比亚作品的《仲夏夜之梦》上映,票房惨败,是华纳公司的账面损失增加。[71]在这段期间,华纳公司的总裁哈利·华纳与公司其他六位高层,被控违反雪曼反托拉斯法,[70]被控告企图垄断圣路易斯的电影院。[72]在法院宣告审判无效后,哈利·华纳将公司的电影院短暂地卖出,这场官司没有重新上诉。[73]在1935年,华纳公司的账面收益达到674,158美元。[73]
亨弗莱·鲍嘉(左)与詹姆斯·贾克奈(中)合演的黑帮电影《愤怒的二○年代》截图。
在1936年以前,华纳公司与许多默片、歌舞片演员的合约将到期,例如:Dorothy Mackaill、贝布·丹尼尔斯(Bebe Daniels)、弗兰克·费(Frank Fay)、Winnie Lightner、Bernice Claire、亚历山大·格雷(Alexander Gray)、爱丽斯·怀特(Alice White)、杰克·马尔霍尔(Jack Mulhall);而华纳公司与一批新的演员签约,例如:詹姆斯·贾克奈、琼·布朗德尔(Joan Blondell)、爱德华·罗宾逊、华伦·威廉(Warren William)、芭芭拉·斯坦威克(Barbara stanwyck)。华纳公司成为这段期间获利最多的电影公司,但也常受到电影审查机构的刁难。[74]自1935年开始,华纳公司改而拍摄许多历史电影,以避免电影审查机构的刁难。在1936年,亨弗莱·鲍嘉(Humphrey Bogart)主演的《恐怖森林》(The Petrified Forest)大卖,杰克·华纳因此签下亨弗莱·鲍嘉。[75]但华纳公司并不认为亨弗莱·鲍嘉有成为票房明星的资格,[76]于是在接下来5年,华纳公司在爱德华·罗宾逊与詹姆斯·贾克奈的电影中,安排亨弗莱·鲍嘉演出坏蛋角色。[75]
自1933年开始,郝尔·瓦里斯(Hal B. Wallis)继承戴洛·萨奴克在华纳公司的职位,[77]在1935年,电影制作法则开始严格执行,华纳公司被迫放弃多年的写实黑帮电影风格,改而拍摄更遵守道德、题材更理想化、逃避主义的电影。华纳公司转而拍摄历史电影,或是由贝蒂·戴维斯、奥利维娅·德哈维兰主演的通俗家庭电影,以及保罗·茂尼、艾洛·佛林主演的以亡命徒为主题的西部片。在1936年,贝蒂·戴维斯对杰克·华纳长期给她安排通俗家庭电影的角色感到不满,[78]她离开美国到英国,并试图解除与华纳公司的合约。[78]贝蒂·戴维斯的官司败诉后,及回到美国。[79]杰克·华纳与许多工作人员处的并不好,但哈利·华纳与阿尔伯特·华纳与员工的关系则相反。[80]
电影制作法则时期
1936年的《恐怖森林》预告片,图中为当时的华纳制片厂。
在电影制作法则时期,电影风格变的更为理想化、逃避主义、更遵守道德,许多活跃于写实黑帮电影时期、具个人特质的明星消失于萤光幕前。自从有声电影问市以来,华纳公司一直是好莱坞的大型电影公司之一,但在1935年遭遇改变,米高梅也有类似的遭遇。在1930年代晚期,贝蒂·戴维斯在华纳公司的地位上升,被戏称为“第五位华纳兄弟”。[81]
在1935年,詹姆斯·贾克奈控诉杰克·华纳违反合约。[82]詹姆斯·贾克奈宣称华纳公司逼迫他拍摄超越合约上明定的电影数量。[82]在华纳公司支付一笔金钱后,詹姆斯·贾克奈放弃官司。[83]但是,詹姆斯·贾克奈也离开华纳公司,与兄长建立独立电影公司Grand National Films 【来电时请说是在西欧网看到的】欧浪网
联系人:匿名联系电话:详细地址:新盛镇微信号码:地图: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