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采取了历史上最勇敢、最灵活、最积极的防控措施。”
在2月29日发布的《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联合考察报告》中,这一表述令人印象深刻。
这是25名来自中国、德国、日本、韩国、尼日利亚、俄罗斯、新加坡、美国和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通过对中国9天的实地考察得出的一致结论,因而更具说服力。
世卫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布鲁斯·艾尔沃德博士是这次联合考察组的外方组长。近日,他在北京、日内瓦先后举行的两场新闻发布会上,谈了实地考察后的感受:
“如果我感染了,我希望在中国治疗”;
“中国的方法是目前我们唯一知道的、被事实证明成功的方法”;
“世界其他地方应学习中国专业的应对机制”……
为什么艾尔沃德和他的同事们有这样的感慨与结论?
就像考察组在疫情防控一线所看到的:“中国的做法是,既然没有药,没有疫苗,那么有什么就用什么,根据需要去调整,去适应,去拯救生命。”这种对生命千方百计的拯救,是中国防控疫情的首要考虑,也是中国制度优势的显著体现。
从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到武汉短短十几天建成两座共容纳2500多个床位的专门医院,再到快速构建深入城乡基层的疫情防控网络,基于对生命的尊重与保护,中国展现的强大动员能力、果断的执行能力以及利他主义的集体意愿,给考察组留下深刻印象。
正如他们在考察报告里写的,中国采取了坚定有力的综合性非药物性干预措施,包括开展积极主动监测、迅速发现并立即诊断隔离病例、严格追踪并隔离密切接触者等,非常有效地切断病毒传播途径。
让专家们印象深刻的,还有中国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技术手段救治病人的努力。比如,艾尔沃德谈到他们到四川考察时,看到偏远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团队利用5G平台,与四川省内的高级别专家实现互动。这让他感叹:古老的方法加上现代化的科技产生了更大的效果。
此外,为了挽救生命,中国在医疗设备等领域的巨大投入也获得了联合考察组的认可。艾尔沃德在发布会上引用了实地考察的一段对话:“我问他们有多少台呼吸机?他们说50、60台。有多少ECMO(移动心肺仪器)?他们说5台。一家医院5台,欧洲都没有这么多。”
人们还记得,2月9日,武汉天河机场共迎接来自全国各地的40多架次医疗队航班、共计5000多名医疗队员,“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的声音响彻在每个航